真人作爱试看免费_欧美一级aa看片多人轮奸_国产97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免费的日本中文字幕视频

8887725
翻譯學習
手語翻譯與口譯
來源:本站    錄入:2018-4-12

手語翻譯的概念

通常所說的翻譯是指人類有聲語言的口頭翻譯或是書面語的翻譯。如一個人說英語,把他所說的英語用漢語說給不懂英語的人聽即謂口頭翻譯,簡稱口譯。如果是英語和漢語書面語之間的翻譯則稱筆譯??谧g和筆譯是語言翻譯的兩種形式。當然對于還沒有文字的民族語言只能有口譯一種形式。口譯和筆譯都是指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通常是指在兩種語言之問的一種用另一種表達;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xiàn)代語之間的一種用另一種表達。有時把代表語言文字的符號或數(shù)碼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稱翻譯,如翻譯電報密碼。在漢語中,翻譯還指做翻譯工作的人。

手語翻譯跟通常所說的翻譯有些不同,也可以說有些特別。因為手語翻譯不是在聽人之間將兩種有聲語言用口頭的或書面的形式進行轉(zhuǎn)換,而主要是在聽人和聾人之間將手語與有聲語言進行轉(zhuǎn)換。通常講到翻譯時很少提到甚至很少想到還有手語翻譯這回事。此外,手語翻譯被遺忘還與手語翻譯目前在中國剛剛被列入正式的職業(yè)目錄之中,在人才市場上還沒有形成廣泛的雇傭關(guān)系和職業(yè)群體有關(guān)。

手語翻譯和口譯既有不同之處也有相似之處。首先,手語是一種視覺語言,而且手語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聾人群體,從這兩點出發(fā),手語翻譯不同于口譯。其次,從分類、譯員角色、認知過程、質(zhì)量、技能角度,手語翻譯和口譯又有相似性。

手語是聾人表達思想情感、獲得信息、參與社會生活的主要工具。手語翻譯是幫助聾人和聽人有效溝通的重要橋梁。作為一種視覺符號語言,手語(signed language)通過綜合使用面部表情、手形、手/胳膊/身體的方位和運動-來流利地表達思想。手語翻譯(signed language interpreting)指的是:口語和手語之間的互譯以及手語和手語之間的互譯。

手語翻譯員守則

任何職業(yè),都有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也就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社會賦予一個從業(yè)人員的責任以及從業(yè)者本身應履行的職責。這些責任和職責既有技巧層面的,也有操守層面的。對于手語翻譯員來說,要完成其職責,應遵照的守則,我們擇重要的歸納了十二項。

一、要為當事人保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同時,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要求別人為個人的隱私保密。在人權(quán)彰顯的今天,更應尊重他人的隱私權(quán)。歐美、日本都將保密列為手語翻譯員守則的算一條。

今天,“以人為本”,“尊重人格”已在社會逐步蔚成風氣。但不等于說,我們都能很自覺地為他人保密。尤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的消極影響,如包打聽,好傳播小道消息,好刺探他人隱痛等,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是對這種劣質(zhì)文化的寫照。使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泄漏他人的秘密。為此,對中國的手語翻譯員這一守則大有必要加以加調(diào)。否則,不僅是對當事人的不尊重,有時還會給當事人帶來麻煩,甚至傷害到他們。還要提醒一點,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的當事人聽不見,因此,把當事人涉及的事在聽人中當作飯后茶余閑談資料加以渲染也無礙于事。這種看法是不對的?!笆郎蠜]有絕對不透風的墻”對聾人世界同樣適用。

二、客觀忠實地翻譯

略微接觸過翻譯的人都知道,清末嚴復提出的“信、達、雅”三項翻譯標準,長期以來在許多人心目中被認為是“譯事楷?!?。林語堂提出的三項翻譯標準是“忠實、通順和美”。這些翻譯標準在有聲語言翻譯界也引起過爭論。意見不盡一致,但基本上能為大家所接受、奉行。那么手語翻譯是否也要講究“忠實”、“通順”和“美”呢?實踐表明,手語翻譯也存在著“忠與不忠”,“通與不通” “美與不美”的差別,那么,三項標準就同樣適用手語翻譯。同樣,在一些做手語翻譯較有經(jīng)驗的同事中(他們多數(shù)是聾校老師),對于三項標準的理解也有分歧,因此在實行中各有所循。

手語翻譯上“客觀忠實”這條標準,其基本要求如下幾點:(1)不添油加醋,(2)不偷工減料,(3)不為當事人作評判、作解釋,(4)不以第三人稱的口吻轉(zhuǎn)述,即不用“他說,如何如何”,只作“傳聲筒”。臺灣同行認為“最高竿的翻譯應該是同步翻譯”(蘇芳柳,2001)??傊g員就如當事人的“替身”而不是“化妝師”。

但是,對于“忠實”這在三項標準中最起碼的一條,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解釋”有必要,完全“照譯”,有時聾人理解會有一定困難。也有的人認為,轉(zhuǎn)述也不可完全否認;因為在特定的語境下,為了搞清人物間的關(guān)系,以轉(zhuǎn)述口吻翻譯是不可少的。例如,講故事時,涉及到講故事的人、翻譯員,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又往往不只一個人物,故中的人物還有對話情節(jié),這多重人物關(guān)系,七纏八纏,只用直接照譯的方法簡直無能為力。臺灣有一派手語翻譯理論對于“忠實”的主張是:“不論兩造之間用了什么樣的措詞以及用了什么樣的語氣,身為手語翻譯員都應原封不動的轉(zhuǎn)述過去”,也不主張“把一方十分繁復隱晦的言詞簡化為比較直接明了的言語”(趙玉平,2001)。

至于如何把握“客觀忠實”這條標準才算陪當,我們認為不宜死板機械地句句照譯,有時,通過翻譯作些調(diào)劑和補充非但不可,甚至必要。這里講一個例子,供大家思考這個問題作參考。

華裔牧師陳慰中,一次應邀為一個中國女留學生和美國青年主持婚禮,專程趕去的女方父母不懂英語,他還兼作翻譯。婚禮上女方父親說:“小女不過是普通中國另女孩,這次有幸能嫁給美國人,還是美國白種人,真是我們沒有料到的福氣啊”。這是很不合時宜的講話,因為這種講話既含有民族自卑感,又有對美國黑人的種族歧視。如果照直譯將會招致怎能樣的后果!’

陳慰中很靈活地翻譯成:“我的女兒是中國人,女婿是美國人,這說明世界上各種族正彼此融合,親如一家。這真是全世界人民的福氣啊!”

在為聾人作翻譯時,這種不合時宜的講話不會比聽人少,深淺把握不當?shù)脑挄r有沖口而出。還有聾健文化的差異,用詞的差異,都有必要通過翻譯這道工序來沖談一下,調(diào)和一下。

三、要尊重聽障者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對殘障者會更為尊重。但沉積很深的思想意識短時內(nèi)要徹底根除掉是不現(xiàn)實的。筆者有次接到一份公函要隨團去美國出席一個會議。公函上列出代表團人員名單,團長是一位殘障者。筆者拿著公函去向單位領(lǐng)導請示時,正巧這位領(lǐng)導認得那位團長,當他看到團長的名字時,脫口而出 “呵,XXX,他是瘸子”。這位領(lǐng)導還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某方面的學者呢。由此可見,潛意識中鄙視殘障者還是很普遍的。做手語翻譯的人,包括聾校老師,他們對殘障者還是比較理解、也比較尊重的。但是,要提醒一點,哪怕不經(jīng)意間的流露也要盡可能杜絕。

要尊重聽障者,作為一條守則,對手語翻譯員來說,具體要求有幾個要點:(1)尊重聽障者人格,不歧視,不輕視。(2)不施壓,不以自己的判斷為標準,不先入為主,不自以為是。(3)充分彰顯聽障者才華,聽障者中有才華者不乏其人。(4)打心里喜歡他們,有為他們做點事的善良愿望。

四、要忠于職守

忠于職守,擺正自己的職業(yè)位置是任何從業(yè)人員都必須做到的起碼要求。例如,司機駕駛車輛時不喝灑;藥劑師藥不拿錯藥;消防隊員值班時不能擅自離崗等等。手語翻譯員似乎沒有這么重大的責任,馬虎一點不會釀成大禍。這種認識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筆者在一次晚宴上,正巧旁邊坐的是一位挪威的手語翻譯。大家在舉杯子時,我發(fā)現(xiàn)她的杯中是白開水,等到大家坐落后,我以飲酒當話題和她聊了兩句。她說平時在家她也喝酒,且喜歡喝點酒。但在工作前,絕不喝酒。因為那次宴會上還有幾位挪威的聾人,她要為他們翻譯。筆者也遇見過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一幕,同樣也是在餐桌上,一位大學校長宴請全國各地的客人,其中還有聯(lián)合國的官員,席間作為東道主的一位工作人員,因貪杯而失態(tài)。這兩幕前后相隔時間很短,給筆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讓筆者受到深深的觸動。兩相對照,孰是孰非,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忠于職守,一方面要做自己該做的事,另方面又要不做自己本不該做的事。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昧心隱匿真象。

五、要從容以待,精神飽滿

手語作為一種視覺語言,打手語者的整個形象都會影響到聾人的接收效果。手語翻譯是一種體腦結(jié)合的勞動,既費力又費神,容易疲勞。因此,許多國家有相關(guān)的規(guī)定,一個手語譯員通常工作半小時左右就要輪換。不然會影響效果。據(jù)分析有個兩個原因:一是翻譯員勞動強度大產(chǎn)生的疲勞,致使手勢無力,滿臉倦容,手指動作模糊不清,麥隋呆滯,表現(xiàn)力急驟下滑;二是聾人兩個眼睛老盯住同一個手語者也容易產(chǎn)生單調(diào)感,乏味感,致使眼飽腦脹,求知欲下降。

手語翻譯員工作時應持續(xù)多久就該休息一會?我國大陸對此并無明確規(guī)定,據(jù)現(xiàn)有的做法,多數(shù)場合,是接替者約莫在臺上的人“累了”,就去替換一下,至于累到何種程度,那就有很大的伸縮性了。據(jù)筆者所見,翻譯時間過長是較普遍的。因為這種翻譯場合在聾校內(nèi)部集會最為常見。譯員都是手語較好的老師,不計工作量,當然也無報酬。完全是“良心”工作,或說“奉獻”精神。其他情況,如在一些會議上,或在培訓班上,手語翻譯是受聘的,計勞付酬。但主辦單位為了節(jié)省開支,常常雇用一個譯員,而譯員為了多獲一點酬勞,寧愿唱獨腳戲,不也喜歡有他人同臺“獻藝”。發(fā)言人倒是下去一個再上來一個,翻譯則自始至終堅守崗位。筆者見過許多這種場面,翻譯員明顯疲憊不堪,到了這一步,難免會疲沓敷衍,由于涉及酬勞的原因不便提議輪換只好為之焦急,暗自叫苦。為了做到從容以待,適當輪換實屬必要,事先充分準備也很重要。此外,要做到守時,不要倉促上陣,那樣難免丟三落四,造成緊張。只有精神飽滿,全神貫注方可使手語更加清晰易辨。譯員與聾人間每每存在著互相影響的關(guān)系,你使手語譯員譯越好,聾人看得越來勁,反過來又使翻譯受到鼓舞,譯得更輕松。反之,負面情緒,就會彌鎖住雙方的心靈。

六、作口譯時仍要同步打出手語

在有些國家,要求手語翻譯員以及會手語的人,在與健聽人以口語交談時,聽障者,便應該同步加上手語,以示對聽障者的尊重。在做手語口譯時,更須一邊把聽障者的手語譯成口語給健聽人聽,同時也要同步打出手語讓聽障者看。其目的是:第一,可以讓聽障者了解到手語翻譯員的翻譯是否符合他的原意,是否有錯、漏、添、略之處;第二,這也是對聽障者的一種尊重,同時又可使他感到談話的連貫性,不至于有間斷感。據(jù)知,在美國的手語翻譯培訓課程中,此點是經(jīng)常被強調(diào)的,所以,經(jīng)過培訓的從業(yè)者,都能嚴格做到這一點。從手語翻譯員的人文素養(yǎng)來說,似乎也不應忽視這一點。

七、作手譯時仍要同步顯示唇語

對于這一要求,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主張要顯示唇語的,也有不主張顯示的。在主張顯示的人中,又有主張全程顯示還是部分顯示的不同。在中國大陸,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在聾教育中推行以口語為主的語言教學方針,使絕大多數(shù)從聾校畢業(yè)的聾人,多多少少都具備一些口語能力(說話和視話)。面對這樣的服務對象,在作手譯時,顯示唇語有助于聽障者理解,即使有點小弊,那在總體上還是利大于弊。我們曾做過小范圍的非標準化的口頭調(diào)查,得到的反應表明,多數(shù)聾人(包括在校學生對課堂教學用語)認為手勢加上口形比單用手勢理解得更好。

至于是否需要全程顯示唇語,從經(jīng)驗上看,“全程”似無必要,也不易做到。只在必要時顯示就可以了。尤其在遇到一些專有名詞或比較艱澀的詞匯時,適時使用唇語可以幫助口語族聽障者判讀手語,以求盡量準確理解所譯的內(nèi)容。應提醒男性譯員,切勿留須,以免遮擋口唇,增加判讀困難。女性譯員則要束好長發(fā),避免溜下來遮住臉龐。

八、要凈手打手語

據(jù)臺灣同行介紹,臺灣曾經(jīng)流行戴白色手套上場做手語翻譯?,F(xiàn)在已很少見。但對此前的戴白色手套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難斷是非。在美國和日本都沒有這樣的例子,到底如何看待?手語翻譯理論提倡,手語翻譯員衣著要越簡單越好,太花俏會分散聽障者的注意力。似乎戴白色手套不屬花俏。但聽障者較為習慣審視裸露無飾的雙手,對于自然的膚色在張開五指時,可以很明顯地看清其間的指縫。而看戴白色手套的手勢動作,非但無助于提高手指動作的清晰度,反而看上去象是“一團白”。如果又碰巧手語翻譯員身后是白墻或其他白色背景,其視覺效果會更差。

美、日一些國家,不僅沒有戴白色手套的例子,連其他顏色的手套也沒人戴,可見這是一個手語譯員應該懂得的最起碼的道理。一些國家在這方面對手語翻譯員提出的要求是很嚴格的。規(guī)定不得戴戒指,不得留指甲,不得抹指甲油。此外,一些自律性很高的手語翻譯員甚至連手表、手鐲、院手鏈之類的飾物都不戴。為的是要以最自然、最本色、最完整的雙手呈現(xiàn)手語,讓聽障者看上去很清晰,很舒適。有人打比方,認為戴手飾打手語就象嘴里含了一塊糖在說話,口齒很難清晰、利索??傊皟羰执蚴终Z”是每位手語譯員都應遵守的。

九、要有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

世上三百六十行,其中有幾行特別要求從業(yè)者具有廣博的知識,如作家、教師、一般外語翻譯等。手語翻譯并不比一般外語翻譯差一等。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求還更高。只是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手語翻譯的職業(yè)地位在傳統(tǒng)眼光中似乎處于低價位一檔。這可能與社會對殘疾人的偏見有一定連帶關(guān)系。隨著社會對殘障者的態(tài)度更趨公正,對手語譯員的看法也會隨之扶正。

廣博的知識在手語翻譯工作中的重要性,通過以下幾方面得以體現(xiàn):

1、 能理解聽障者文筆上的一些特征

聽障者語文程度低下這是普遍的事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種低下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及語用各個方面,聽、說不行,讀、寫也不強。語句不通、語氣失禮是家常便飯。每當手語翻譯者接觸到聾人這樣的文字材料時,不必計較禮數(shù),只需力求理解。例如,寫家信時稱“爸爸同志”。如有余力,也可順便向聽障者指點一、二,以使他們在運用語文中捉高語文水平,同時也增長見識,多懂一點主流社會的人情世故。

2、 能判讀聽障者所寫的文字

這種判讀能力要靠兩方面來強化,一要懂得手語語言的結(jié)構(gòu)特點。例如,手語的及物動詞有方向性為其特征,所以語構(gòu)里很少出現(xiàn)“人稱代名詞”。二要懂得手語與漢語的差異,例如,手語是視覺性語言,因此以視覺接觸事物之時間先后為其語序??聪吕樱?

口語表達方式:我很渴,看到桌上有一杯水,就拿來喝。

手語表達方式:渴/找/拿/杯子/喝"

如果把這句手語表達直譯成中文就成了:渴/看/拿/喝//(姚俊英,2001)

3、 依聽障者語文程度的優(yōu)劣,調(diào)整手語翻譯的手法,著重調(diào)整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使用的比例

一般而言,進過學校,學習漢語成績較佳者,可多用手勢漢語;而對語文能力低下者,就主要靠自然手語才能打通他們的心靈了。所以,在臺灣舉辦手語翻譯培訓班時,常將自然手語列為主要的授課內(nèi)容,考校時也作為一項考核標準。

除了廣博的知識,對于手語翻譯員,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也屬必要。這種修養(yǎng)功夫,一是指溫文而雅的儀態(tài)舉止,不要張牙舞爪,拳打腳踢,動作的力度強弱、幅度大小、速度快慢都不溫不火、恰到好處;二是指涵養(yǎng)到家,不急不躁,經(jīng)受得起折騰乃至委屈,遇到不順,不摔耙子,不用小臉,紿終和顏以待;三是指胸襟開闊,對當事人付之人文關(guān)懷,臺灣學者有一個提法,“視手語翻譯的工作為一份良心的事業(yè),”似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下,手語翻譯制度尚不健全的中國大陸,很值得借鑒。

十、 不宜中斷翻譯而旁顧

對于這條守則,臺灣的手語翻譯理論提法不十分具體,只講到“在課堂或?qū)n}演講的場合,手語翻譯員是不宜中斷翻譯去寫板書?!本唧w內(nèi)容為: “中文文字數(shù)量之多,在世界各國的文字中,實在找不出足以相提并論者。它的單位詞、狀聲詞、形容詞、同字異義詞或同義異字詞,不知難倒了多少手語翻譯高手。碰到這種字詞的時候,有經(jīng)驗的翻譯員都會盡量利用全仿或半仿的文字手語來表達,若連文字手語也無法表達的話,就只好動用書空、掌書或板書了。無論使用什么方法,手語翻譯員都必須堅守崗位,不得寸步稍離。假如實在必須使用板書,最好能請主講者自己去寫下來,這樣才是正確的作法。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若離開崗位去寫板書,必然會漏譯一部分主講者所說的話,則聽障者所獲得的資迅是片片段段、零零碎碎的,十分不完整。”

鑒于不宜中斷翻譯的情況不限于課堂,所以我們把這條守則擴大到更為一般的場合。這樣使守則的表述更為類化,因而適用面更廣。

十一、避免或調(diào)整一些不宜進行翻譯的場合

有些場合不適宜翻譯,要么暫時不翻譯,要么作些調(diào)整。這種不適宜的場合大體有如下幾景:1、光線太暗,或陽光直射在打手語的人身上,或看手語的人身上。光線太暗,照度不夠,會很傷視力,不僅看不清,也很易疲勞。陽光直射時,如照在打手語者身上,會出現(xiàn)反差太大,影子搖曳,影影綽綽,黑一陣,白一陣,視覺效果極差;如果照在看手語者身上,他為了躲避強光刺眼,常會將頭左右轉(zhuǎn)動,也影響視覺效果,還會影響后排就坐的人。2、場景與手語翻譯員不在同一視野里的場合。如聽障者看表演時,此時翻譯員站在超出了表演場景的視野之外,就不要翻譯。筆者遇到過一景:一個培訓班有40多個聾人,一同去看女騎警表演。表演場地是在空曠的訓練場上。表演開始,女騎警列隊出場,身著紅色騎警服,橫跨馬上,颯爽英姿,軍樂聲聲,既雄壯又別致,一旁觀看表演的聾人,個個的眼球都瞪得圓圓的。正值此刻,廣播里介紹起女騎警的成長經(jīng)歷來了。相隨的手語翻譯覺得,聾人只能看到場上的“人和馬”,而無法得知眼前這支獨特的女子騎警是怎么一步一步刻苦訓練成長起來的,中國又很講“思想教育”,光看風景不行,總得受點教育。便好心地站出來,履行其應盡的職責,把廣播內(nèi)容一五一十地翻譯給這40多個聾人看。聾人學員也的確想知道這段歷史,他們自己所在的城市沒有這么一支威風凜凜的女騎警,多新鮮啊!筆者在一旁靜觀片刻,很快發(fā)現(xiàn)此場此景實在不宜當場翻譯。因為從聾人的神態(tài)上你不難捕捉到,他身陷兩難,顧東顧不了西,不知看誰才好。3、場景不斷移動而須去注視的場合也不要翻譯,如乘旅游車觀光。通常,聽障游客搭乘游覽車觀光時,導游照例會介紹沿路風光,陪同的手語翻譯聽到導游介紹時又不能置之不理,無動于衷。那樣,聽障者看到導游滔滔不絕地兩片嘴唇一合一啟,心里癢癢地也想知道他在說些什么。此時手語翻譯受責任心所驅(qū)多半會站起來進行翻譯。但是,效果往往不好。是看風景還是看翻譯,實難兼顧。理想的做法是事先做個說明或發(fā)一點簡單資料,讓聽障者早點有所了解。到時只顧一頭便可盡情地欣賞掠過前的風景了。

十二、要融入聽障者社會

“同吃、同住、同勞動”是一句老話,但對“融入”的概念是一個很通俗很形象的詮釋?!叭钡哪康氖菫榱四茏寖深惾后w“打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了這一步,才能不分彼此。借用這句話是想說明,手語翻譯員要能迅速成長,也不妨與聽障者實行“同吃、同住、同勞動?!苯?jīng)驗表明,如果一個翻譯新手,結(jié)識了幾位聽障朋友,在他們面前實地操練一下,既可檢驗自己的手語達標程度,又可得到對方的耳提面命,對提高手語翻譯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是一個成功的老手,在他的交友圈子中,少不了會有一些聽障摯友,他們間長年的交往,最初是扶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后來,依然是使他的翻譯功力不斷提升的。

融入聽障社會,會促使手語翻譯既要會文法手語,又要懂自然手語。否則只是半融入,而做不到全融入。

許多人還記得,有一個時期,派出一些漢族干部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去工作,當時的中央領(lǐng)導鼓勵下去的漢族干部要學習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語言。同樣道理,操漢語的手語翻譯是以服務聽障者為宗旨的,學習聽障者的語言應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在融入聽障者社會的問題上,我們著重提到學習自然手語這一點,是因為,在我們看來,掌握自然手語,是手語翻譯員完全融入聽障者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手語翻譯員的功力達到爐火純青的一個技術(shù)指標。在臺灣同仁看來,“從沒一位手語翻譯員能夠自外于聽障社團而能成長的”(趙玉平,2001)。.

依據(jù)筆者自身的經(jīng)驗和文獻歸納出這十二條“手語翻譯員守則”。臺灣同仁寫成一部書。共開列出三十五條。內(nèi)容很豐富,很實用。不過,有好些條從行文到內(nèi)容都不太像是“守則”,倒有點像是“注意事項”。如:“留意電視新聞手語翻譯上的一些問題”,“沒有必要排斥新創(chuàng)的手語”、“選擇理想的手語翻譯培訓班”、“緊張會影響翻譯的效度”等等,另有一些條,內(nèi)容上存在著重復。如:“手語翻譯員必須能理解及使用自然手語”,“自然手語是聾人文化重要的一環(huán),但不是主流”,恰如其分的手語翻譯足以彰顯聽障者過人的才華”,“盡一切努力去彰顯聽障者”等等。因此,依據(jù)我們的理解和把握所歸納出的十二條,應是比較重要的,是最基本的,行文上也注意到文體的規(guī)范,主要用肯定陳述句來表達。鑒于臺灣同行開列的三十五條“守則”對我們有參考價值,現(xiàn)把與我們不同的部分轉(zhuǎn)錄如下(并省略掉上面已經(jīng)列舉的幾條):

以寬闊的胸襟看待手語的差異性

關(guān)于手語翻譯員索取高價酬金的新聞報導—以之為戒

隨時留意自己的角色

遇到聽障者不能理解的內(nèi)容該補充說明嗎?

要有心理準備面對聽障者的“騷擾”

最高興的事是獲得聽障者的尊重與肯定

以歡喜之心去擔任聽障者的下屬

手語翻譯員所使用的手語宜與啟聰學?,F(xiàn)行手語結(jié)合

 
分享到:
 
官方微博: